区块大小之争是什么?谁赢得了区块大小之争?
区块大小之争是什么意思?最后谁赢了区块大小之争?区块大小之争是指 2017 年比特币社区就比特币区块链的适当区块大小限制展开的激烈争论。区块大小限制决定了区块链上每个交易区块中可以包含的最大数据量。
在比特币的早期,区块大小设置为 1 MB,这限制了每秒可以处理的交易数量。随着比特币的普及,一些社区成员认为应该增加区块大小,以允许每个区块处理更多交易并缩短交易处理时间。其他人则认为增加区块大小限制会导致中心化并降低网络的安全性。
区块大小的争论变得激烈且两极分化,不同派系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硬分叉来增加区块大小限制,或者实施诸如隔离见证(SegWit)或闪电网络之类的扩展解决方案。
最终,这场争论导致了比特币的硬分叉,创建了一种名为比特币现金的新加密货币,其区块大小限制增加到 8 MB。然而,原始比特币网络保留了 1 MB 的区块大小限制,并采用了 SegWit 扩容解决方案。
那么,区块大小之争是什么意思?谁赢了区块大小之争?下面一起和btcsoop小编看看吧!
关于区块大小限制的争论始于 2015 年,当时比特币开发者 Gavin Andresen 提出了将限制提高到 2 MB 的提案。然而,该提案遭到了社区中许多人的抵制,他们认为增加区块大小限制会导致中心化,并损害网络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这场争论在 2017 年达到顶峰,当时一群比特币公司和个人提出了备受争议的《纽约协议》。
《纽约协议》(NYA)是2017年5月,一群比特币公司和个人在纽约的一次闭门会议上提出的一项备受争议的提案。该提案旨在通过比特币协议的硬分叉将区块大小限制从1MB增加到2MB,并得到了50多家公司和个人的签署。
《纽约协议》引发了极大争议,因为比特币社区的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小部分公司试图绕过共识建立过程并强行通过有争议的协议变更。反对者认为《纽约协议》将集中控制比特币网络,并将过多权力交到一小部分公司和矿工手中。
在比特币区块大小之争期间,争论双方提出了几种论点。以下是支持和反对增加区块大小的一些主要论点:
在区块大小之争期间,争论双方都有几位知名参与者。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最杰出的人物和组织:
Coinbase是当时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之一,在辩论结果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公司最初支持增加区块大小限制,甚至在 2017 年签署了备受争议的“纽约协议”,旨在将区块大小限制增加到 2 MB。然而,在协议破裂、社区未能就区块大小增加达成共识后,Coinbase 改变了立场,开始支持 SegWit 和闪电网络等链下扩容解决方案。
比特币区块大小之争的解决被广泛视为“小区块者”的胜利。该阵营的支持者强烈主张维持有限的区块大小,以维护去中心化和整个网络的安全。大区块的支持者被称为“大区块者”,他们推动增加区块大小以容纳更多的交易量。
在激烈的争论和相互矛盾的观点中,比特币社区最终达成共识,实施了隔离见证 (SegWit) 。此升级通过将签名数据与交易数据分开,有效地增加了区块大小。此外,闪电网络等链下扩容机制发展势头强劲,为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交易提供了途径,而无需对链上区块大小进行重大更改。
在激烈的讨论和谈判期间,出现了用户驱动的举措,例如用户激活软分叉 (UASF),使社区能够影响协议调整,而不仅仅依靠矿工的决定。为了应对僵局,主张更大区块的支持者对比特币区块链进行了硬分叉,从而创建了比特币现金,一种具有更大区块大小的加密货币。
最终,核心比特币网络选择在集成 SegWit 的同时坚持有限的区块大小,这一决定与小区块者所坚持的原则一致。这一结果凸显了比特币社区在应对复杂技术挑战的同时,保持去中心化和安全基本原则的韧性。
区块大小之争是一场复杂而多方面的争论,它凸显了改变没有中央权威的去中心化网络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比特币社区需要共同努力寻找平衡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直到今天,区块大小都是区块链开发者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一个区块能存下多少内容,涉及节点的硬件需求,进而对整条链的去中心化成都产生影响。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带来了不同的共识设计,当然,也产生了许多我们熟知的分叉。而追溯加密货币短暂的历史,这一切的开端或许可以从八年前的今天算起。
2015 年的 8 月 15 日,两位比特币的早期技术先驱,GavinAndresen 和 Mike Hearn,联手在博客中宣布,他们的新版 BitcoinXT 会实现 BIP-101 提案,而这并不需要经过矿工的投票,直接就会激活。这一天,后来被大家称为「区块大小战争爆发日」。
自 2009 年比特币诞生以来,比特币社区就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陷入了意见分歧。其中,围绕着比特币区块的大小问题,展开的辩论最为激烈。此争议最早起源于比特币的设计初衷。神秘的创始人中本聪为了预防无意义的交易和数据膨胀,设置了每个区块大小为 1 兆字节的限制。但随着比特币的普及,这一上限开始显得捉襟见肘,导致网络交易拥堵和确认时间增长。事实上,早在 2013 年,核心开发者 Jeff Garzik 就曾提议将区块大小加倍至 2 兆字节,引发了比特币社区对区块大小的初步讨论。
2015 年,争议进一步升级。支持扩大区块的开发者发起了BitcoinXT 项目,试图直接将区块大小增加至 8 兆字节。
一方面,Gavin Andresen 和 Mike Hearn 这两位与中本聪有过深度交流的原始开发者,倾向于将区块大小提高至 8 兆字节,作为应对交易量增长的策略。另一方面,如 Greg Maxell、Luke-Jr 和 Pieter Wuille 等核心开发者,警告说过度扩张可能会导致较少的节点能运行全节点,降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程度。甚至提出硬分叉可能会导致网络的混乱分 裂,无限追求扩大区块也不是可扩展性的最佳方案。
与此同时, 2015 年也见证了以太坊的诞生。其创始人 Vitalik Butarin,虽然是个大区块的坚定支持者,但他的想法却落在了以太坊链上。他认为,链的扩展性应当没有边界,一切智能合约和数据都应当被纳入链内,同时提供更大的区块和更低的交易费用。
这场争议随后演变为比特币社区的严重分 裂。双方围绕区块大小展开了多轮激烈讨论,但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区块大小战争最初只是关于网络如何扩展以处理交易量增加的争论,后来却演变成了关于比特币最终目的哲学辩论,以及关于如何管理这个开源项目的「政治戏剧」。
2017 年,支持大区块的开发者发起了比特币现金 (Bitcoin Cash) 的硬分叉,将区块大小直接提高到 8 兆字节。这导致比特币社区正式分 裂为两派阵营。支持小区块的人继续维护比特币的原有区块链,而支持大区块的人则营造出新的比特币现金区块链。至此,比特币区块大小争议导致区块链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分叉。
在分叉后,两条链各自发展,区块大小争议仍有延续。比特币保持 1 兆字节的区块大小不变,而比特币现金则在 2018 年将区块大小进一步扩大到 32 兆字节。最终这场区块大小战争以小区块方获胜。但其实打赢了一场,并不意味着战争永远结束,因为新的 BIP 仍在不断被提出,「小区块阵营」和「大区块阵营」之间仍有许多争论。
比特币 Taproot 升级无意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设计空间,它允许用户在区块链上刻上任意内容。2023 年,比特币生态获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玩法,brc 20、ordinals、比特币 NFT。随着这些玩法的出现,新的争议随之出现,并愈演愈烈,但这些却被不少人称为是另一种形式的区块大小战争。
首先,由于这些玩法的出现,导致 Gas 费用飙升。从矿工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件毫无疑问的好事,因为从 2021 年夏天到 2023 年初,比特币区块空间几乎是一片荒地,矿工的收入十分可微。但对一些支付不起高额 Gas 费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主要是在非洲入职。他们没有像您这样的特权来支付这些高额费用。他们真的需要 BTC,而你们这些家伙只是在玩。」比特币教育家兼 Anita Posch 在推特上写道。
更重要的是,BRC 20 与比特币 NFT 让原本为 1 M 限制区块大小受到了挑战。最显著的例子是,Meme NFT Taproot Wizards 的创始人 Udi Wertheimer 目的地策划了比特币历史上最大的区块和交易,近 4 MB 的区块大小,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比特币区块」,也被不少人指责这是对比特币的攻击。
Blockstream CEO Adam Back ,Bitcoin Core 开发者 LukeDashjr 等人认为这会造成比特币区块链大小迅速膨胀,运行全节点的设备要求大幅提高而导致全网全节点减少,抗审查性下降。同时,超预期的巨大交易和巨大区块会冲击钱包、矿池、浏览器等生态设施,导致一些设施出现异常,比如某些交易未能正常解析。此外,矿池或矿工为了减少同步和验证巨大交易和区块的时间,可能选择不下载,不验证该交易和区块的情况下出块,带来安全风险。
他们甚至严厉指责 Taproot Wizard 该行为,表示:「这是对比特币的攻击,比特币区块有 1 M 限制,Taproot Wizard 的 4 M 数据是放在 witness 中上链的,区块和交易都绕过了 1 M 限制, 4 M 可以, 400 M 也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不是创新,是对漏洞的攻击!」
对此 Udi 的回应是,他自己拥有大量的 BTC,这么做是为了使其变得更强。就像任何抗压的事物,不会杀死它的东西会使其变得更强。他想证明一个观点:围绕比特币的活力已经停滞,他想改变这一状态,深知如果像他这样的人真的对比特币构成威胁,那么比特币应该失败。
再来看看 BRC 20 ,虽然最近 BRC 20 的热度较几个月之前有所下降,但仍有不小的影响力。自 2023 年 4 月 23 号(BRC 20 开启交易的时候)以来,比特币的 UTXO 集已经从 5 GB 膨胀到了 6.8 GB。
这些争论的背后,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分歧,更深层的是关于比特币的目的和其背后的哲学理念。治理去中心化的开源项目仍然是一个挑战。比特币的未来到底由什么决定?开发者?矿工?节点?社区?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没有 CEO,比特币的治理结构由支付交易费用的用户、构建比特币区块链的矿工以及验证交易账本的节点运营商组成。这种分权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比特币的安全和去中心化,但也为治理带来了挑战。矿工的立场不用多说,更多是由激励层面出发,他们根据得到的激励来选择对比特币未来的共识。
对于核心开发人员,德国的工程师、企业家和投资者 MICHAEL 认为,我们可以钦佩他们,我们可以向他们捐款,但我们绝不能把他们视为我们的盟友。因为核心开发人员是软件开发人员。所有开发人员的本质都喜欢修补和改进代码,添加新功能和删除旧功能。我们显然需要他们的工作,并且应该奖励它。然而,我们更必须监督和批评他们的工作,由于我们永远无法确切地知道何时以及哪些核心开发人员屈服于「I Can Fix Bitcoin Syndrome」,因此我们需要假设他们都有并且不信任他们编写的每一行代码。
再从节点和社区的角度上来说,比特币改进提案流程似乎是一个非正式程序。只有不到 1% 的比特币用户操作节点, 99% 的比特币用户只是在托管账户中暂时拥有比特币的「休闲」用户,他们完全脱离了讨论。如果他们不操作节点,他们的观点仍然重要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比特币会争辩说他们的观点并不重要。区块大小大战将 99% 的比特币用户与技术上的 1% 的人对立起来,当 99% 的比特币中的一些人成为节点运行者时,导致了硬分叉。
从各种角度和背景的人们,对比特币的愿景和期望都无法被阻挡。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战争"为我们揭示了区块链世界中技术观点的剧烈冲突和交汇。这场争辩不只重新塑造了比特币的发展脉络,更促使众多人洞察到,在构建区块链技术时,必须精心权衡各种设计目的和策略。如何在未来的区块链社群中,就核心议题找到共识,并沿着技术路径上展开健康的竞赛,这条路仍旧长且远。
以上就是btcsoop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区块大小之争是什么?谁赢得了区块大小之争的详细介绍了,希望大家喜欢!